針對查詢「米勒」依關聯性排序顯示文章。依日期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
針對查詢「米勒」依關聯性排序顯示文章。依日期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

7/09/2008

黑社會也有氣質 - Taste the finest; Show the graces - 田園之美畫展 (IV)



不是所有的畫家都是窮畫家, 但所有的畫家都要能吃飽.

相較於米勒有9個孩子的沉重經濟壓力, 勒盧(Charles Le Roux)算是很幸運的畫家.



在勒盧的柯塞特的平原與沼澤,薩瓦爾河口 (Prairies et marais de Corsept, au mois d'août, à l'embouchure de la Loire)中, 我們看到湛藍的天空和一朵朵漂亮的白色的雲, 佔據了畫布的3/2那麼多.
湖面上有著清晰的雲朵的倒影, 湖畔有一戶人家正要坐船出遊, 湖畔樹下有人拿著釣竿垂釣著.
在這讓人汗流浹背的炎炎夏日裡, 看到這幅畫不但不會厭惡, 反而讓人感到無比舒暢, 啊! 真想放暑假, 和三五好友到郊外走走吧! 到湖邊吹著微風野餐吧!

為什麼我會說勒盧是幸運的畫家呢?
根據導覽書中的解說, 薩瓦爾河口那帶, 有一大片是他們家的地 ... 有一大片 ... 而且勒盧還住在靠近南特的蘇里耶城堡, 胡梭曾受邀去做客, 這傢伙真的是好野人.
每位畫家都很用心、仔細的在描繪森林的景色, 但若將胡梭、勒盧等人放在一起比較, 不太需要為生活汲汲營營的勒盧, 他的畫風的確是開朗明亮許多.

他有幾幅畫作是描寫較陰暗多變的森林景色, 那色調我就不太喜歡了, Paysage, soleil couchant :



前幾篇提到的柯洛, 也是家境富裕, 父母從商當他的後盾, 在鄉間還有別墅供柯洛作畫, 還資助他到義大利旅遊寫生, 還給他經濟支援27年... 這等父母真是有夠棒的.
或許是柯洛的父母發現孩子的確有藝術才能, 願意全力栽培. 而柯洛本身也的確是有繪畫天份, 再加上後天的努力, 能夠揚名於世界藝術史上, 也算是對父母的栽培, 做了最好的報答.


另一位"好命畫家"的代表, 就是米勒的好朋友 - 杭特(William Morris Hunt).
杭特他是美國人, 老爸是國會議員, 還是大地主, 還唸哈佛(貪玩被退學), 是真正的公子哥.
杭特很崇拜米勒, 也因此在畫風上, 也仿效著米勒, 但又比米勒多了一份優雅與沙龍派的氣息. 這幅農婦(Paysanne)就是最經典的例子.


我覺得啦, 人物的部份, 杭特真的將農婦畫的很優雅, 完全沒有米勒畫中的農民辛勞的"寫實"感, 整體配色很諧調. 雖然說整幅畫作散發出優雅浪漫的氣息, 但杭特卻細心的將農婦身邊的稻穗, 刮出一根根的穗桿, 又畫出一片一片(這形容詞好像有點怪)的稻穗, 可以看出他的確有在認真學習作畫, 畫出自己的style.


其他的部份, 待續 ...

7/15/2008

黑社會也有氣質 - Taste the finest; Show the graces - 田園之美畫展 (V)


再回頭談談多比尼(Charles-Francois Daubigny)這位畫家.
多比尼生於繪畫家族, 家境不比前面幾位畫家來的優渥, 但在世(活著)的時候, 在藝壇可是響噹噹的人物.
他的畫作 - 春天, 是我喜歡的, 在前面幾篇就提過了, 讓人感到很舒服愉悅.
西方畫家向來鮮少描繪森林月夜, 這幅多比尼的格拉弗的草地, 在卡爾瓦多斯省的維耶維勒(Le pre des Graves a Villerville), 多比尼略帶印象派的畫風, 反而讓這幅畫有種朦朧的美, 用柔美的筆觸描繪皎潔明亮的月光下的草原與牛隻, 一點都沒有胡梭的畫作那麼陰鬱(我這樣的形容不太好, 但內心是真的這樣想).




多比尼在生前, 就頗富聲望, 比米勒早成名.
多比尼的"春天", 於西元1857年被法國政府以3000法郎買下收藏, 並展示於博物館.


那年多比尼40歲, 米勒43歲, 米勒那時正畫著晚禱. 晚禱於1859年完成, 之後又是一番波折的蒐購過程, 晚禱才回到法國.
人生的際遇, 真是難預料. 多比尼在生前一帆風順, 米勒則是在經濟困頓的情況下, 專注的在巴比松作畫.
數百年後的現在, 米勒的晚禱的知名程度, 已遠遠超過多比尼, 但不論如何, 他們都是世界上最棒的畫家.

(我喜歡類似中國山水的西洋畫, 或者是溫暖色調的畫風, 偶爾也會欣賞冷調寫實的畫作 ... 我真是個複雜的人啊!)



這次畫展, 共有三幅與"拾穗"有關的畫作, 分別是:

米勒(Jean-François Millet) - 拾穗(Des glaneuses)



艾杜安(Edmond Hedouin) - 香柏杜安的拾穗者(Glaneuses à Chambaudoin)



布荷東(Jules Breton) - 拾穗者之歸(Le rappel des glaneuses)



事實上, 艾杜安的香柏杜安的拾穗者(Glaneuses à Chambaudoin)是我最喜歡的.
米勒的拾穗, 很忠實描繪了貧窮疾苦的拾穗者, 他們必須撿拾剩下的稻穗, 才能求溫飽.
布荷東的拾穗者之歸, 過度美化了所謂的"拾穗者", 或者說在他筆下的, 其實並非米勒筆下的那群貧窮的拾穗者, 而只是一群協助收割的農民. 因此他們展現出端莊與自信的神情, 與真正的農民是不同的(我也只能這樣猜想).
艾杜安的香柏杜安的拾穗者, 就真的是經典了, 微小的農婦身影, 看不清楚他們的臉部神情, 但身後變化莫測的天色, 似乎正宣告著暴風雨即將來到, 因此農婦們匆匆的搶收稻穗, 急忙在變天下雨前離開. 據說這幅畫作, 博得當時沙龍展觀眾及藝評家的一致好評, 立刻就被當時的帝國博物館蒐購.

你喜歡哪幅畫作呢?

下一篇, 我就要來聊聊我對"寫實風"的感想了 ... 待續

7/07/2008

黑社會也有氣質 - Taste the finest; Show the graces - 田園之美畫展 (II)



這次的畫展, 展出的畫作有: 米勒(Jean-Francois Millet)、柯洛(Jean-Baptiste-Camille Corot)、胡梭(Theodore Rousseau)、勒盧(Charles Le Roux)、杜培(Jules Dupre)、狄亞茲(Narcisse Diaz de La Pena)、德崗(Alexandre Gabriel Decamps)、特華雍(Constant Troyon)、多比尼(Charles-Francois Daubigny)、波納(Rosa Bonheur)、杭特(William Morris Hunt), 都是與米勒同期的巴比松畫派的畫家.

提到巴比松, 這小城鎮原來就在我的法國網友她家附近:
He has spent a few years in BARBIZON and BARBIZON is at 10 km from THOMERY, where we have a house. This small tawon is wonderfull est very colsed to the Fontainebleau forest.
她拍了巴比松內著名的雕像 - 米勒和胡梭
(original photo url: 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47094805@N00/2491413173/ , which made by Francoise)
她和家人們曾拍了幾張關於楓丹白露森林與皇宮的照片, 也難怪為什麼這些畫家們會聚集於此專心繪畫, 因為...真的是太美啦!

(original photo url: 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47094805@N00/1321337180/, which made by Francoise)

(original photo url: 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nsaunier/713395716/, which made by Nicolas Saunier)

(original photo url: 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nsaunier/713416120/, which made by Nicolas Saunier)

(original photo url: 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nsaunier/713420064/, which made by Nicolas Saunier)


西元1995年, 故宮博物曾展出羅浮宮博物館珍藏名畫特展 - 16至19世紀西方繪畫中的風景畫 (Louvre), 那時我恰巧恭逢其盛, 前往觀賞.
當時展出的作品, 即包含柯洛與米勒的作品. 我最喜歡的是柯洛的摩特楓丹的回憶(靜泉之憶):

這幅畫讓我感到很舒服, 平靜的水面映著湖畔翠綠的樹木的倒影, 充滿文學與詩意的空靈之美.

這回再見柯洛, 依然是我最喜歡的風景畫, 有一種古典、浪漫的氣息.
展出的作品中, 我很喜歡柯洛的湖畔柳樹(Saules au bord de l'eau), 終於在Musee d'Orsay找到圖片:



說到四季, 米勒曾畫過"春天", 多比尼這位畫家也畫過"春天", 但兩者差異太大(對我來說).
這是多比尼的春天:


這是米勒的春天:


我個人比較偏愛多比尼的春天, 遼闊的翠綠田園, 呈現出春天來臨萬物欣欣向榮的景象.
至於米勒的春天 ... 該怎麼說呢, 我總覺得配色很怪, 陰暗的雲層下竟然出現彩虹? 而且各區塊顏色的亮度讓我有種說不出來的詭異, 可能是我見識淺薄, 不懂大自然的瞬間變化的奧妙吧!
上流嵐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: "好像是用相機拍的, 中間很亮, 四周很暗". 我以前那台小富士, 也的確常做出這種事.


今天先寫到這裡, 待續 ...


7/05/2008

黑社會也有氣質 - Taste the finest; Show the graces - 田園之美畫展 (I)





7/4下午請假看病, 順道前往歷史博物館, 和上流嵐一同參觀最近正火紅熱門的田園之美畫展.
這次畫展有個響噹噹的名稱 - 驚豔米勒, 田園之美畫展 (The Beauty of Countryside), 我不想著重在推崇米勒的畫作, 希望能以"觀賞巴比松畫派的田園之美畫展"的觀點, 來說明我的感想.

先簡明扼要的條列如下:
1. 參觀的人有夠多: 明明是週五, 怎麼人那麼多, 光是排隊等進場, 就等了40分鐘.
2. 真是近距離接觸: 整個展場內鬧哄哄的, 許多人擠在畫作前駐足觀賞. 有些民眾站的很前面, 一伸手就碰得到畫, 更甭論還有一群小孩子在那邊跑來跑去. 工作人員有限, 無法一一勸阻. 幸好"晚禱"與"拾穗"這兩幅畫有特地加上玻璃, 並利用壓克力板隔絕人群. 說真的, 我還真替歷史博物館和這些名畫捏了把冷汗, 要是有個不小心該怎麼辦. 希望歷史博物館能針對人數管制與參觀者年齡限制(不要說我歧視孩童, 我還真希望小學5年級以下的別參加這種展覽)上再加強.
3. 執著與認真: 誠如蔣勳於語音導覽內的說明, 這群巴比松(Barbizon)畫派的畫家們, 遠離巴黎與贊助者, 單純的在巴比松體驗大自然之美, 將內心感受的一一描繪於畫布上. 這是需要一顆執著的心與無比的耐心與認真才能做到的. 我想, 不論是否為畫家, 社會上都有許多人執著於自己的理念, 默默無名又身無分文的努力著. 當然也有許多人因五斗米折腰, 汲汲營營於生計, 無法顧著理想. 無論如何, 我們都應該用執著與認真的態度, 今日事今日畢.
4. 不是非米勒不可: 這次畫展的焦點當然是在米勒身上(起碼我從畫展名稱上感受到此), 但對我來說, 有些與米勒同期的畫家, 更得我心, 這實在是很主觀的一件事.
5. 後人穿鑿附會、錦上添花的馬屁功力真是厲害: 最近看到很多報導與電視節目, 都把米勒描述的跟上帝的使者一樣, 甚至有人還算"晚禱"中到底出現幾個十字架. 說真的, 如果一位畫家在繪畫前(或同時)想那麼多, 雜念那麼多的他怎麼可能畫出一幅曠世鉅作? 基本的信仰一定是有的, 所以才會將幼時長輩對教堂鐘響時的告誡, 加上想表達農民在欠收時對上天衷心虔誠的禱告, 交織成這幅曠世鉅作. 我認為, 看畫就單純的從歷史、美學的角度來看, 擅自加了太多的揣測, 就得要那時代的人復活才能辨真假.
6. 中西繪法有別, 但對美與人文的關懷是一致的: 西方繪畫, 重視構圖、光線、寫實等; 中國繪畫, 重視意境、筆觸等. 每次看西方繪畫展, 我都有很深的感觸 - 畫法真的是差很多, 但同樣都是在表達對美的觀感, 還有就是有濃濃的人文氣息.
7. 如果不租語音導覽(NT 120), 那我強烈建議要先做一些功課, 了解一下這次畫展的主題與時空背景, 相信能讓你更能體會畫家們作畫時的意念. (這邊要廣告一下... 台哥大特別建置手機語音導覽服務, 邀請美學大師蔣勳撰稿錄音。台灣大哥大、泛亞、東信用戶可選擇 100 元聽到飽或以每秒 0.05 元計費兩種資費方案;也特為現場其他用戶提供台灣大哥大獨家開發的「909 導覽 SIM卡」租借服務,有興趣的消費者以 100 元價格向語音導覽服務台承租,即可無限暢聽手機語音導覽)



今天先寫到這裡, 待續 ...

7/16/2008

黑社會也有氣質 - Taste the finest; Show the graces - 田園之美畫展 (VI)


這次的畫展中, 有幾幅畫作被我歸納成"寫實風", 這樣的分類方式既不正統也不專業, 但那就是黑社會的分類法.

首先, 是德崗(Alexandre Gabriel Decamps)楓丹白露農舍中庭(Interieur de cour rustique a Fontainebleau).


雖然有人說這幅畫的天空色彩很詭異(藍紫色), 一點都不像是楓丹白露森林中會出現的.
但我認為一向被認為是個性孤獨孤傲的德崗, 畫出了這幅很像用相機拍下來的畫作. 農舍與農婦與在地上啄食的機群, 都在那瞬間被凍結, 被捕捉進德崗的畫布上了.


其次, 該談談特華雍(Constant Troyon)和波納(Rosa Bonheur)了

特華雍(Constant Troyon)描繪動物相當寫實, 包括動物的肌肉線條、骨骼、毛髮、光線在動物毛髮上的反射等, 十分精細.
動物永遠是他畫作中的主角, 就像繪製人物畫像一樣, 筆觸細膩.

抓背的母牛(Vache qui se gratte)



至於波納(Rosa Bonheur), 也是一個愛畫動物的怪咖, 是相當少數愛畫動物的女畫家.
波納家學淵源, 一整個家族都是藝術家, 她被視為是19世紀最偉大的動物畫家之ㄧ, 據說當時他決定專攻動物畫之後, 還跑去屠宰場和獸醫學院了解動物骨骼與解剖 ... (真認真)
在畫展中看到這幅畫作 - 尼韋內的耕作, 第一次鬆土(Labourage nivernais), 真的讓我嚇了一大跳, 好生動啊, 牛的眼睛瞪的好大, 好辛苦啊!
牛隻身上的肌肉線條、瞪大的雙眼、嘴邊還有白色的口沫.


這幅畫作, 讓波納一砲而紅. 法國政府當時花了3000法郎購買收藏, 法國皇后還曾於西元1865年親自前往她的住處頒受榮譽勳章.


接下來這位畫家, 並非愛畫動物, 但寫實的筆觸, 讓我把他和上述兩位畫家相提並論(希望不會有人罵我笨).
哈法耶利(Jean-Francois Raffaelli)La famille de Jean-le-Boiteux, paysans de Plougasnou(布魯加斯奴的農民,尚.勒.布瓦托的家人), 寫實的描繪畫中的幾名農民的神情.


從畫作中可看出, 農民真的很辛苦.
至於那個站在旁邊卻只被畫一半的人, 我不確定是不是"人切一半這件事情雖然是作者做完畫後突然想到的莫名奇妙之舉", 但我相當佩服畫家的功力.



關於這次畫展的心得, 大致描述於此.
對於米勒, 我沒什麼好寫的, 畢竟錦上添花者眾, 寧願一一描述自己對於其他畫作的感受.


2/08/2010

黑社會負責任推薦 - 梵谷展



提到梵谷, 自潛意識喚起的是 "荷蘭銀行廣告" 及 "星空"英文歌曲.

上次到國立歷史博物館, 是和有高尚氣質的XX嵐一起去看米勒畫展.
上回我可是寫了一堆感想:
http://chiting.blogspot.com/search?q=%E7%B1%B3%E5%8B%92

這回可是和更有高尚氣質的Oracle原廠專業人員Julia一起去看梵谷畫展.
因為家中有訂聯合報, 剪報紙上的折價券(50元), 一張票只要250.

歷史博物館終於重新裝潢, 展覽場地更有質感與寬敞(兩層樓), 也有更多保全與工作人員, 以確保秩序與展出品質.
例如: 手不可伸向畫作(很多人被糾正), 也不能講手機...等.
真的是改進很多, 但還是有很多家長會帶小小孩一同前往, 那些小小孩吵吵鬧鬧的, 大人卻只顧看畫...



依照往例, 我買了一些紀念品, 導覽手冊+12片的拼圖+明信片.
Julia真的是很厲害, 她看過梵谷的傳記, 且對繪畫有些研究(家人有學繪畫), 對於梵谷的畫風及畫法等都能加以說明, 有夠優秀的.



後續...
我們看了快三小時, 腳快斷了, 換到師大夜市吃燈籠滷味.
Julia食量真小, 都是我在吃, 肥死了...
然後又到拼圖專賣店血拼, 我買了虎年的拼圖, 超喜氣的...